来源标题:不想做“海废”,就业季海归如何应对?
“金三银四”的春季招聘近日拉开序幕。由于海内外院校毕业时间不同,海归存在就业“时间差”,春招成为众多海归参与校招找工作的第一次尝试。在这个就业季中,一个突兀的词——“海废”受到多方关注。
“海废”源于豆瓣的“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”小组,该小组的3万多名成员因在回国就业过程中受挫而抱团取暖,互相倾吐“事业之废”“生活之废”。“海废”热度的居高不下反映了当前海归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。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,选择归国就业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,预计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千万,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。海归就业年年难,可能今年特别难。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竞争压力,不想成为“海废”,海归们应当如何应对?
主动回应国家需求
全国人大代表,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近日在接受《神州学人》采访时举了一个例子:学院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年轻团队,在去年EDA(电子设计自动化)领域的国际比赛中,获得了芯片布局的算法第一名,而该团队此前的主攻方向是算法研究,并没有芯片研究背景。为回应国家需求,他们做出了主动跳进芯片研究主战场的尝试。对此,冯丹认为,该团队主动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的勇气尤为可贵,是青年人才敢于担当的体现。此后,团队中的年轻人还未毕业就成了“香饽饽”,被各大芯片厂商争抢。
目前,国家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,高端制造、新材料、信息技术、数字经济等国家重点建设领域都急需大量专业人才,其中蕴含了大量就业机会。海归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,以学科交叉融合等方式主动贴近这些行业或其上下游领域,主动回应国家需求,让自己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,也更有价值。
主动融入区域发展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,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。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,不仅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创新氛围浓、机会多,各地也在深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。区域创新离不开人才,对于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行业及人才,地方政府在各项配套政策方面可谓是诚意满满。近日,长沙市政府印发《长沙支持“智能制造”海归小镇建设若干政策》,捧出了“硬核干货”的“政策包”:对新入驻符合条件的企业,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奖励;对符合条件的海归人才和项目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,并提供住房补贴、子女教育、医疗保障等方面的相应支持。在今年长沙市两会上,致公党长沙市委会建议,将长沙海归小镇打造为“归国第一站”,树立品牌形象。
其实,对于近年来海归人才的加速回流,很多地方都已开始谋抢先机,打造品牌工程,建设吸引和聚集相关产业人才的平台。海归们可以主动了解相关发展动态和领域需求,在区域发展中找准位置,主动融入,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。
主动连接对外开放
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,中国将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、推动高质量发展,也将为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带来新动能。不仅如此,许多代表委员提出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加强对外开放。
全国人大代表,农工党中央委员、上海市委副主委,上海市政府参事陈晶莹建议,以上海为试点推进中国数字贸易对外开放。全国政协委员莫天全建议,广西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,进一步深化与东盟乃至RCEP成员国之间的全面合作,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,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。可见,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,中国各方面、各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和深入。具有国际视野是海归群体的一大优势,海归可以进一步发挥优势特长,把握时机,主动连接对外开放,将自身专业与海归特色结合起来,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,在求职中赢得主动。
就业季里,海归可以用“海废”自嘲纾解焦虑,但更应脚踏实地,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,把握国家发展的方向和脉搏,在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中找准位置,发挥作用,做真正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