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标题:她是自拍鼻祖却用一生扮演别人
美国先锋摄影家辛迪·舍曼可谓是自拍的鼻祖,她每张作品的主角都由自己扮演。在她职业生涯的50多年间,已经扮演了600多个角色,每个不同的角色都是一次崭新的创作。和如今的网红一样,辛迪·舍曼一人身兼导演、化妆、造型、摄影和模特数职,然而和网红的根本不同是,她并不盲从主流审美和价值观,一直都在用自拍的形式挑战社会对女性的成见。
去年年底,辛迪·舍曼的回顾展亮相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,展出了艺术家多个系列的作品,涵盖从成名作到刚刚问世的作品系列。在《无题电影剧照》和《屏幕后的投射》中,辛迪将自己扮演成一位电影明星,而后又在《历史肖像》中化身历史人物,在《小丑》中扮演小丑,在《男人》中女扮男装。
从这些按照时间顺序展出的系列中,我们可以看出辛迪本人容颜的逐渐衰老,而此消彼长的,是她创作灵感愈发天马行空。此外我们也看出在摄影方面,辛迪不断在尝试着新的技术,与时俱进。从黑白到彩色、从胶片到数码,从小画幅到大画幅,以及最新系列中用到的社交媒体和美颜软件,辛迪一直都在尝试自我突破,走在时代最前沿。
1954年,辛迪·舍曼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格伦里奇,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。1972年,辛迪进入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视觉艺术系学习绘画,那时候她就开始用淘来的二手衣服将自己装扮成不同的角色。后来,辛迪不满足绘画这个艺术表现形式的局限,转而学习摄影专业。在学习期间她遇到了艺术家罗布特·隆戈,鼓励她记录装扮的过程。于是辛迪便慢慢开始了《无题电影剧照》这个系列的创作。
1974年,辛迪和罗布特·隆戈、南希·德威尔一起创建了Hallwalls艺术中心,为各种背景的艺术家提供创作场所。另外,在水牛城,辛迪还有机会接触了很多现代艺术作品,并且认识了许多艺术家,为艺术生涯拓宽了道路。辛迪后来同洛瑞·西蒙和路易斯·劳勒等艺术家并称为“图像一代”,他们重新发现了杜尚,开启了新达达主义的运动。1995年,辛迪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;2013年获得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名誉博士学位。
辛迪曾经说:“我想成为另外一个人,我看着相机旁的镜子,看得出神。我试图用镜头把自己变成这个角色。我用表演或者后期制作得到我想要的东西,或者说是用直觉,就像是魔法一样。”她的每个创作过程都全凭直觉,包括灯光、情绪、地点和服装……有时她会不断更换这些元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。
享誉世界的《无题电影剧照》系列包含了69张黑白照片。辛迪在其中扮演了都市丽人、学生妹、图书管理员、乡巴佬等各种不同的形象,而背景的设定也多种多样,有街道、后院、泳池和沙滩,甚至跨越了美国许多个城市。这些角色和情节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,好像是旧电影中的一帧。但是观众很快就意识到这一切只是幻觉,每张作品都是辛迪凭空创造出来的。艺术家将作品取名为“无题”,就是要保持模棱两可的感觉,给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。辛迪塑造的角色大多孤独、面无表情又形单影只,仿佛刻意挑战了社会对女性固有的价值观,婚姻和家庭并不是女性唯一的选择。1995年,曼哈顿现代艺术博物馆耗资一百万美元购买了这个系列的作品。
“背投”是一种特殊的电影技术,用于替代实物背景,演员在一块荧幕前面表演。这一次辛迪从这个新技术中汲取灵感,将表演从实景搬到了背投前,创作着《屏幕后的投射》系列作品,延续了她与电影的对话。辛迪说:“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在表演。当我在拍摄时,我需要表达更多信息。此时我不能完全依赖背景和氛围。于是我想用面部表情表现出故事情节,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表演吧。”随着技术的革新,辛迪在这个系列中也从黑白转向了彩色摄影。
在之后的每个系列中,辛迪都依照同样的创作流程,只是想法更加天马行空,技术也更加多种多样。在《小丑》系列中,辛迪戴着张扬的假发和帽子,妆容浮夸,在电脑技术的加持下,作品的背景也更加夺目。她试图表现小丑的喜怒哀乐,肤浅的幽默下暗藏着愤怒与忧伤。
在《挂毯》系列中,辛迪使用了创新的媒介:挂毯。她将自拍用Facetune、YouCam、Makeup等应用程序做表情处理,然后再印刷到棉、羊毛和腈纶编织的挂毯上。本来这些美颜软件是用于磨皮、瘦脸的,而辛迪违背了这一初衷,创造出奇幻、滑稽甚至丑陋的形象。另外艺术家创新性地将这些数码图像打印到织物上,会看到图片的扭曲和像素化,让人感受到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区别。辛迪在用自己独创的方式对社会审美标准做出最后的抵抗。
她装扮,却一直在突破主流审美的标准;她自拍,却从未把自己当成主角。我们回顾辛迪至今演绎的600多个角色,男性或是女性、年轻或是年迈、造作的或是自然的,美丽的或是丑陋的,每个都与众不同,每个都精彩绝伦。可是谁能告诉我,在这600多个角色里,哪个是辛迪本人呢?